【广州日报】改良鼻肠管置管,这位男护士为患者输入营养注入爱

2024-05-13

      护士都是女性?女护士更细心?作为一名男护士,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(ICU)重症一科副区护长卫政登副主任护理师却不这么认为。“男女搭配,干活不累!”在他看来,护理是一份不分男女的工作。

      在每天与生命赛跑的ICU,卫政登常思考着怎样能减轻这些重症患者的痛苦。患者长期卧床,有的需要通过鼻插管来输入肠内营养。“以往采用的方式是边置管边靠听诊器判断管道的位置,有时需要反复置管,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。”面对这些困扰,“超声辅助下鼻肠管置管”应运而生,通过超声,管子在患者体内“行走”的路径清晰可见,能够让置管更精准。目前,卫政登团队已为500多名患者进行了这一操作,成功率达97%。

 

image-20240513093411-1

中山一院重症医学科(ICU)重症一科副区护长卫政登副主任护理师

 

      变鼻肠管置管“不可视”为“可视”

      实践出真知,这是卫政登创新技术的灵感来源。“过去我们用的是盲插鼻肠管技术,护士来到患者床边,使用听诊器听气过水声,从而判断管道的位置。”由于不能直视,存在成功率不高、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等问题。有时需要反复调整管路位置,所以会增加患者的不适和痛苦,也增加了患者需要支付的费用。

      既然问题主要出自“看不见管子”,那么如果能将置管的过程直观呈现在眼前,难题不就迎刃而解了?循着这样的思路,卫政登想到了“超声”这一好帮手。2018年,卫政登开始使用超声机来引导鼻肠管的位置,经过多次尝试,这一方法能准确地将管子正确地放置在患者的肠道内。此外,超声还无辐射,不会给患者带来伤害。

      对于一些接受了口腔或食道手术后,无法经口进食,以及存在返流或者误吸风险、胃排空迟缓,长期卧床、存在意识障碍等情况的患者而言,这一技术能极大地提高置管成功率、减轻患者不适感,也能够避免管道误入气管或食管,减少并发症风险。

      卫政登告诉记者,通过对鼻肠管构造进行改进,这一技术已获得了专利,并发表了核心论文。同时,通过成立广东省护理学会鼻肠管置管护理技术专业委员会,对该技术进行推广和普及。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三期超声辅助下鼻肠管置管培训班,培训人员已有100多人。

 

image-20240513093513-2

 

      男护士队伍不断壮大

      “ICU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科室,需要不断地去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,在自己的护理下,很多重症患者转危为安,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。”卫政登说,如今,越来越多同他一样的男护士,活跃在庞大的护理团队中。

      “我2007年入职中山一院,当时整个医院男护士不足10人,到目前全院男护士已经有100多人。”男护士主要集中在ICU、急诊、手术室等岗位,他们更能胜任一些需要较强体力的护理操作,部分科室的男护士占比已经超过了20%。

      卫政登介绍,随着队伍的不断壮大,现在男护士的专业素养也越来越强了,很多男护士都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,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,能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。同时,除了传统的科室,现在越来越多的护士选择了更加多元化的工作,比如护理管理、护理研究或者在普通病区进行工作。

 

      “决定护理能力的是个人素质,而非性别”

      在过去,护理工作被认为是女性的职业,但在卫政登看来,护理工作中的男女配合,更能体现多元化的护理团队,团队合作也会更加协调。

      “我认为护理工作不与性别直接相关。”他说,无论是男护士还是女护士,细心、有人文关怀、有能力等等这些品质,更多地取决于个体的性格、经验和教育背景,而不是性别。而他也一直以高标准要求着自己,2020年护士节,卫政登还在广州日报与广东省护理学会举办的2020“仁心妙手护士”活动中获得了“仁心妙手护士”荣誉。

      护理是一门专业,要求护士具备严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,以及对患者的尊重和关怀。在护士节即将到来之际,他希望自己与每一位护理工作者,都能对工作保持热情和耐心,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成长,更好地为患者服务。

 

文、图/记者 徐依励  通讯员 梁嘉韵

报道链接:

https://huacheng.gz-cmc.com/pages/2024/05/11/SF11960182a5ef26e1c4e440ec91b414.html?channel=weixin

报道时间:2024-05-11